憂鬱症患者注意,小心藥物治療誘發躁鬱症!醫師指出,躁鬱症患者因為初次發作形式大多以憂鬱方式呈現,導致醫師判斷困難,為了治療憂鬱症狀,很多患者在接受抗憂鬱劑藥物後,反而卻誘發躁鬱症體質的人發生狂躁行為。醫師強調,躁鬱症屬於家族性遺傳,因此憂鬱症患者必須經常自我察覺,才能避免躁症發作。


根據統計,台灣有7%到8%的民眾罹患憂鬱症,少數患者服藥治療後,以為自己痊癒,每天精神奕奕、腦袋擁有很多想法,天天工作到很晚不睡,到處打電話跟朋友聊天,瘋狂買東西,小心可能是罹患躁鬱症沒有被醫師診斷出來。


振興復健醫學中心精神科醫師嚴烽彰指出,門診中經常可以看到20多歲左右的年輕病患憂鬱就醫案例,但其實不少躁鬱症患者因為初次發作形式多以憂鬱症呈現,醫師在判斷困難的情況下,給予抗憂鬱劑藥物治療鬱期,反而誘發躁鬱症患者狂躁行為發生。


嚴烽彰說:『憂鬱症的藥是拉情緒、把情緒提升,可是提升的過程有時候提過頭了,病人會變的很High,想法變的很快,睡眠變的很少,能量變的很充分,誇大的一些想法就出來,所以他其實是提過頭了,就是憂鬱症的藥作用過頭了,把他拉成躁症。』


嚴烽彰表示,臨床上統計大約有1%到2%的人罹患躁鬱症,而躁鬱症是僅次精神分裂症常見的嚴重精神疾病,患者時而憂鬱、時而亢奮,躁期與鬱期反覆交替出現,情緒上下起伏,導致醫師用藥複雜。嚴烽彰強調,由於躁鬱症屬於家族性遺傳,不管遠親或近親,家族中如果有人罹患躁鬱症、曾接受精神科治療,就要特別注意,如果目前正在進行憂鬱症服藥控制,就要經常自我察覺並接受治療,以免藥物誘發躁鬱症發作。


 


 


※轉載自奇摩新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njen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