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各地溝渠,到處看得到的吳郭魚,發現三種具有抑制病原菌生長的抗菌蛋白,中央研究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臨海研究站團隊的這項研究成果,可大幅提升水產養殖技術,對低迷許久的台灣養殖漁業,是一劑強心針。


吳郭魚,又稱為台灣鯛,雖然自身也有魚病問題,但在各地汙染嚴重的溝渠都可發現,顯示牠們的抗病能力優於其他魚種。目前,台灣鯛養成過程,業者常採抗生素等藥物,控制細菌、病毒及寄生性疾病的發生,但過度倚賴、濫用藥物,也造成魚體藥物殘留等嚴重後果。


臨海研究站相中吳郭魚的特殊耐命性,配合農委會農業生物國家型計畫,由主任郭欽明率研究助技師陳志毅博士、助理黃寶萱,進行吳郭魚研究,經一年半努力,成功的在吳郭魚體內,選殖出三種不同型態的抗菌蛋白吸病錠(hepcidin)基因,也破解了吳郭魚環境耐受力強之謎。


研究團隊利用蛋白質合成方法,合成出三種吸病錠基因,分別為TH1-5、TH2-2、TH2-3部分氨基酸,成為具有破壞細菌表面能力的抗菌蛋白,並展開細菌成長實驗,將卅餘種細菌,分別與三種抗菌蛋白存放在卅七度環境。


經十六小時實驗,成功發現TH1-5具抑制李斯特菌、金黃葡萄球菌,與有抗萬古黴素的屎腸球菌的生長能力,TH2-3則能抑制弧菌科的Vibrio damsela、Vibrio vulnificus菌種,其中,Vibrio vulnificus可引起傷口、腸胃道感染及可致死的原發性敗血病。


主任郭欽明指出,吸病錠基因,在二○○一年被美國研究學者派克等自人類尿液中發現及命名,它屬於一種陽離子抗菌蛋白,在人體中含有廿五個氨基酸,主要在肝臟合成,並分布在血液內,並由尿液排泄。


吸病錠基因,是經運鐵素(ferroportin)抑制鐵質輸出細胞以外,以進行調節腸道鐵質吸收,噬細胞鐵質再循環,及貯存肝臟鐵質移動,人類尿液中的吸病錠,有抑制念珠菌、煙色麴菌等真菌與金黃葡萄球菌等細菌能力。


從吳郭魚體內發現的吸病錠,也呈現多種抗人體病菌的能力,這項研究發現,日前更獲美國分子免疫學(Molecular Immunology)醫學期刊接受,即將發表在明年的期刊內,但網路上已經率先披露。


未來,臨海研究站將透過酵母菌蛋白質表達系統,將吳郭魚吸病錠基因,混合在水產飼料中,以增強魚、蝦類抗病能力,這將是台灣水產養殖業的一劑強心針,有助於水產養殖產業復甦。


 


※轉載自奇摩新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njen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