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是個逐漸讓人失明的疾病,有效降低眼壓被認為是目前主要治療方式,但有些青光眼患者完全沒症狀,有些卻嚴重到雙眼失明,門診常有患者問:「是不是所有青光眼都需要治療?」


以往,除非病人已失明或眼壓高卻未造成不舒適,我回答:「所有青光眼病人皆應該接受治療」。但十一月底在印度金奈召開的第四屆東亞青光眼大會,卻有瑞典學者提出另一種見解。


兩類青光眼 手術等一等


世界青光眼院士會議主席、來自瑞典的海旭教授指出,由公衛角度,青光眼應分為低危險性及高危險性兩大類。


低危險性患者特性為:年長於75歲,青光眼程度為初期,病程進展速度緩慢。這類患者在有生之年,因青光眼而失明的機率較低,反而用藥的花費或副作用會造成患者不便或不適,那麼這些患者並不一定需要治療。


高危險性患者則是年紀小於65歲、青光眼程度已達中期以上,病程進展較快,這些患者則不但要治療,更要積極治療。至於患者病情,應由醫師檢查確認。


醫病多溝通 老來不後悔


我在會中代表台灣青光眼學會指出,隅角開放性青光眼與高血壓的治療略有相似性,輕微高血壓,大部分內科醫師會建議患者適度運動,減輕體重,放鬆心情,不一定要用降壓藥,中度以上高血壓,則需要治療,以免產生心肌梗塞,腦中風等併發症。


青光眼亦是如此,但在做出要不要治療的決定前,應與患者及家屬充分商量及解釋,若家屬及病患確實了解,低危險性患者才可以不治療,否則很容易造成患者困惑。尤其是在有全民健保的台灣,這些病患不治療固然可能減少健保支出,但因患者視覺還是會變壞,若患者壽命仍長,未來還是會感受到視力差異,若不建議患者接受治療,很難讓患者及家屬接受。


白內障手術 可控制眼壓


青光眼分隅角閉鎖性及開放性兩類,隅角閉鎖性青光眼急性發作,若未做適當處理,常造成患者失明。很不幸的在亞洲患者中,青光眼的主要型態即為隅角閉鎖性。在眼科急診時,常遇到因急性發作產生頭痛異常、視力突然喪失的病患。


目前眼科界建議,利用雷射在虹膜上造口,減少急性發作的機會,但這次東亞青光眼大會中,在新加坡長期進行研究的英國佛斯特教授則指出,隅角閉鎖性青光眼患者早期摘除白內障,不但可減少降眼壓藥物使用,眼壓控制更好,視力也可以進步,故他主張,只要是隅角閉鎖性青光眼患者,皆要考慮早期摘除白內障之必要性。


對此主張,我在會中也指出,手術時機才是決定術後效果的重要因素,如果在急性青光眼狀態下進行白內障手術,常造成術後嚴重發炎反應,不但對視力沒幫助,眼壓也不能得到良好控制。


反之,若在隅角閉鎖青光眼末期才做白內障手術,由於隅角常已遭受破壞,光是白內障手術無法有效降低眼壓,此時應進行青光眼及白內障合併手術較佳。故白內障手術在治療隅角閉鎖性青光眼所扮演的角色,應限制在非急性期亦非末期的患者,效果較佳。


致盲率第二 防治總動員


青光眼是亞洲失明的第二個主因,各國皆逐漸重視,加上先進國家藥廠研發新的降眼壓藥物,國際性青光眼會議越來越多。在北美及歐洲召開的會議,多偏向隅角開放性青光眼的診斷及治療,在亞洲召開的會議,則較強調隅角閉鎖性青光眼的處置。隅角開放性青光眼造成雙眼失明的機會約十分之一,隅角閉鎖性青光眼雙眼失明的機會卻達到百分之廿五,身為亞洲國家一員的台灣,對此逐漸致盲的疾病,絕不可以掉以輕心。


 


※轉載自奇摩新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njen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