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有肌肉關節疼痛問題的人越來越多,求診復健科也漸有年齡層下降的趨勢。尤其現代人,常使用電腦或長時間同一姿勢工作,造成肩、頸、下背、手臂、手腕、手指的疼痛及肌膜炎症狀產生。


根據調查研究,約50%-60%的人一生中會有肩頸痠痛的經驗,隨著年齡與生活壓力的增加,發生率有逐漸增高的趨勢。肌膜疼痛症候群好發於肩頸部,造成局部肌肉痠痛、僵硬,有壓痛點,有時疼痛會傳到後腦、前額或手臂。症狀常與姿勢不良、工作需長期維持某一姿勢不動有關。

痠痛真要命 治療復健不可少


當疼痛、僵硬等症狀影響您日常生活、睡眠及工作能力時,就應求診。醫師會替您做詳細的診斷並選擇最適合的藥物及復健治療。復健治療通常分為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為急性期,通常為疼痛發作的48小時以內,應先止痛及消炎。方法包括:


(1)應儘可能休息,以冰敷處理患處。


(2)藥物:民眾可先使用安全性較高的口服第一線止痛藥(如普拿疼),達到止痛效果,嚴重一點則可依醫師指示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肌肉放鬆劑等。除口服藥物外,還可搭配使用含有消炎止痛成分的外用貼布或凝膠等,達到治療效果。


2.第二階段為亞急性期,通常為疼痛發作後48小時,治療目的除止痛外,還需使肌肉放鬆、促進血液循環及組織修復:


(1)物理儀器治療:如熱療、電療、超音波等。


(2)利用頸部牽引治療,可以減輕神經壓迫的症狀。


3. 第三階段為恢復期,開始進行「治本」工程:


(1)按摩或熱敷,使肌肉放鬆,以增加局部血液循環、促進代謝廢物的排除。


(2)肌肉放鬆後再做和緩的拉筋運動,使緊繃、縮短的肌肉拉長,這是預防肌膜疼痛症候群復發最重要的方法。

肌肉放輕鬆 拉筋有氧遠離痛


平時應避免快速突兀的動作,並保持正確的姿勢。其次,最好工作每小時休息一下適度地變換姿勢,讓維持姿勢的肌肉輪流放鬆。另外,除了全身性的有氧運動外,還要強調肩頸部肌肉的拉筋與放鬆訓練,以避免因肌肉長期緊縮而引發的肌膜疼痛症候群。


※轉載至網路電子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njen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