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與不及都會造成聽力衰退,老年人應適當刺激大腦聽覺,少年聽MP3則要把握「60、30」原則。


交通部甫研議國內65歲以上民眾必須重新考領駕照才能開車,其中聽力為體格檢查要項之一。丹麥專業聽力師伊柏柯瑞爾(Mr. Ib Corell)在台指出,平時做好聽力保健相當重要,養成運動習慣、規律生活、均衡營養、適量休息與睡眠,不吸菸、不飲酒,控制高血壓及心血管疾病,有助於減緩聽力的退化。


伊柏指出,聽力不佳會影響生活品質,一般造成聽力損失的原因,包括中耳炎、長期處於高噪音環境中、遺傳因素、疾病或先天缺陷、聽覺器官自然老化、意外或外力傷害、藥物傷害。


當長期處於高噪音環境時,噪音防護(Hearing protection)便是預防聽力損傷的法門。他說,通常耳朵不會適應噪音,它只會變聾,而且最糟的是已經有噪音性聽力傷害的耳朵似乎更能適應噪音。許多人不自覺地暴露在噪音中愈來愈久而不自知,更加速了噪音性的聽力傷害。現在年輕人往往MP3不離身,造成聽損族群的平均年齡驟降,他建議聽MP3時,最好把握「60、30」原則,即:音量不超過MP3最大音量的60%,每次聽的時間不要超過30分鐘,最好是使用大的耳罩式耳機。噪音防護一方面可以主動的改善或離開噪音環境,像是避免長時間使用耳機,設置隔音裝置,如隔音門與隔音牆。


聽力師伊柏表示,當民眾察覺到看電視、聽電話、與人溝通常常感到吃力的時候,就表示聽力與辨識力兩者可能都在退步,此時若不讓聲音持續刺激耳朵與大腦聽覺系統,聽力與辨識力就會繼續惡化,越不用越退化。


許多老年人喜歡安安靜靜的生活,覺得聽不到聲音生活更好更寧靜,殊不知這是聽力退化的最大殺手。因為越不去聽就會越聽不到、越聽不清,這樣下去聽力與辨識力都會變得很差,即使戴助聽器將聲音放大,因為辨識力退化,結果依舊聽不清楚。一位老先生接連換了6個助聽器,都無法讓他聽得更清楚,這都是聽力保健錯誤的觀念所導致。


 


※轉載自奇摩新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njen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